为确保液氮反应釜在实验与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安全,防范低温冻伤、设备超压、液氮泄漏等安全事故,特制定本规程,所有操作人员需经专业培训合格后,严格按照本规程执行操作。
操作人员必须全程穿戴专用防护装备,严禁未防护直接接触设备或液氮:
- 头部防护:佩戴防冲击安全帽,防止设备部件意外脱落或液氮飞溅撞击头部。
- 面部与眼部防护:佩戴全封闭防雾护目镜或面罩,避免液氮蒸汽刺激眼部,或液氮飞溅造成面部冻伤。
- 手部防护:穿戴耐低温专用手套(最低耐受温度不低于 - 200℃),严禁戴普通乳胶手套或徒手接触液氮输送管道、釜体低温区域。
- 身体防护:穿着防液氮渗透的防护服(如聚四氟乙烯材质),裤脚需覆盖鞋面或搭配防化靴,防止液氮滴落到脚部造成冻伤。
操作前需逐项检查设备状态,确认无异常后方可启动:
- 物料兼容性确认:核对反应物、溶剂与釜体材质(如不锈钢、钛合金)的兼容性,严禁将强腐蚀性物料(如浓盐酸、氢氟酸)加入普通不锈钢釜体,避免釜体腐蚀泄漏。
- 环境通风与清理:确保操作间通风系统正常运行(换气次数≥10 次 / 小时),清除设备周围 1 米内的易燃物(如酒精、丙酮)、障碍物,预留应急撤离通道。
- 氮气置换准备:若反应需惰性环境,提前检查氮气源压力(≥0.4MPa),确认置换管道连接无误,避免空气残留引发反应风险。
- 氮气置换(按需执行):关闭釜体出料阀,打开氮气进气阀,缓慢通入氮气(流速≤5L/min),待釜内压力升至 0.05MPa 后,开启排气阀泄压,重复 3 次,确保釜内氧含量≤1%(需用氧含量检测仪验证)。
- 物料加入:仅在釜体常压、常温(或工艺要求的初始温度)下加入物料,液体物料通过加料漏斗缓慢注入,固体物料需粉碎后分批加入,避免物料堵塞进料口或撞击釜体。
- 低温启动:开启液氮输送阀门,初始降温速率控制在5~10℃/min(通过流量调节阀调节),严禁快速降温导致釜体因温差应力开裂;若需升温,启动加热模块,升温速率同样不超过 10℃/min,避免局部过热。
- 关键参数监测:每 5 分钟记录 1 次釜内温度、压力、液氮液位,温度波动需控制在工艺设定值 ±0.5℃内,压力不得超过设备额定压力的 80%(如额定压力 0.6MPa,运行压力≤0.48MPa)。
- 异常情况处理:
- 若温度骤降 / 骤升:立即关闭液氮阀门或加热模块,检查温控系统是否故障,若无法恢复,按 “紧急停机流程” 处理。
- 若压力异常升高:先开启泄压阀(泄压速率≤0.02MPa/min,防止物料暴沸),排查是否因反应物产气过多或排气阀堵塞,必要时停止加料。
- 若检测到液氮泄漏(如管道结霜异常、泄漏检测仪报警):立即关闭液氮储罐总阀,开启通风系统,人员撤离至上风向,待泄漏停止、环境温度恢复后排查泄漏点。
- 严禁在设备运行时拆卸釜体法兰、打开进料口或取样口,防止低温物料喷溅造成冻伤。
- 严禁擅自修改温控、压力参数或超负荷加料(釜体有效容积利用率≤70%,避免物料沸腾溢出)。
- 严禁在釜体未完全降温(温度≥0℃)时接触釜体低温区域,或用热水直接冲洗低温管道(防止管道爆裂)。
- 工艺反应结束后,先关闭加热 / 制冷模块,停止搅拌,缓慢开启排气阀(泄压时间≥10 分钟,避免压力骤降),待釜内压力降至常压后,关闭排气阀。
- 若釜内残留低温物料,需自然升温至 0℃以上(严禁强制升温),再打开釜体出料阀,将物料转移至专用容器,避免低温物料接触空气产生危险。
- 釜体清洁:用中性清洗剂(如 5% 碳酸钠溶液)冲洗釜内残留物料,若有粘性或腐蚀性残留,需用专用溶剂(如乙醇、丙酮)浸泡后清理,确保釜内无残留;清洁后用压缩空气吹干釜体,关闭所有阀门。
- 日常维护:
- 每周检查液氮输送管道保温层,若有破损及时更换;
- 每月校准温度、压力传感器,测试安全报警装置;
- 每季度对釜体进行水压测试(压力为额定压力的 1.2 倍),检查密封性。
操作人员需填写《液氮反应釜运行记录》,详细记录操作时间、物料名称与用量、温度 / 压力曲线、异常情况及处理方式;若需交接班,需当面确认设备状态、残留物料情况,签署交接记录,避免信息遗漏导致安全隐患。
若液氮接触皮肤,立即将受伤部位放入 37~40℃的温水(不可用热水)中复温,复温时间≥15 分钟,严禁揉搓或使用冻伤药膏;若冻伤面积较大或涉及面部、眼部,立即送医,并告知医生冻伤介质为液氮。
若釜体压力持续升高且泄压阀失效,立即启动紧急停机按钮,关闭液氮与物料进料阀,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(距离设备≥5 米),待压力自然下降后,由专业人员拆解设备检查。
若因物料泄漏引发火灾,立即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(不可用水,避免低温物料遇水暴沸)灭火,同时关闭液氮阀门,切断火源;若火势蔓延,启动车间消防系统,拨打 119,并组织人员疏散。